
随着科技日新月异,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,无处不在的芯片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。芯片不仅决定着国防安全,更直接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华为遭遇断供危机的教训,让中国深刻意识到“缺芯少魂”的困境。为打破技术垄断,中国科技企业纷纷自主研发,但道阻且长,需要付出持久努力。
曾几何时,“造不如买,买不如租”的观念禁锢着中国企业,大力引进外资被视为“捷径”。联想就是典型代表,其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2%,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芯片。
结果,一旦遭遇封锁,联想便手足无措,生意大受影响。这一惨痛教训让中国意识到,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于是,在国家大力支持下,华为费力探索自主研发之路。尽管进展艰难,资金投入巨大,华为还是在芯片设计上独树一帜。
2019年遭遇断供后,华为不惧艰难,继续自力更生。经过艰苦努力,华为终于在手机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搭载自主研发麒麟9000S芯片的华为Mate60问世,成为业界关注焦点。
麒麟9000S采用了5纳米工艺,整体性能提升显著,在人工智能计算能力等方面实现重大创新。这表明华为在芯片制造工艺和架构设计上已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。
麒麟芯片的问世,不仅让华为重回智能手机高端市场,也大大增强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,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迈出坚实一步。
与此同时,中芯国际也在“血拼”建立成熟芯片的自主产能。中芯掀起巨额投资建设晶圆厂的热潮,但由于制程艰深,设备成本高昂,短期内难有大幅进展。
尽管营收利润出现下滑,中芯还是坚持扩产步伐,为实现70%自给率目标不懈努力。中芯的艰辛探索,是中国芯片产业成长必经的阶段。
麒麟9000S的问世震惊四座,西方势力极力探究其底细,意图找出代工厂。他们分析中芯业绩不见明显增长,就断言麒麟芯片不是中芯生产。
这种臆测毫无意义,中国企业从不向外泄密。即便找到代工厂,又能如何?研发才是根本。中国会一步步突破技术壁垒,最终实现芯片自给自足。
当前,中美科技争霸进入白热化阶段。在层层封锁下突围重围,中国科技界以华为为典范,展现拼搏精神。
但毫无疑问,实力还有差距,需要持续用功,才能赶超对手。在这场马拉松式竞赛中,中国必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,坚持自主创新,最终实现核心技术自给自足,切实保障国家安全。
近年来,我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,科技进步步伐不断加快。“双一流”建设扎实推进,科研机构水平整体提升,为技术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撑。
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,中国正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、智慧社会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当前,中国正处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窗口期,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持问题导向,以提高原创能力为中心,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。只有不断强化科技创新,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。
